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
東北電力大學于1975年創建應用化學本科專業,1996年和2006年分別獲應用化學和化學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應用化學學科2006年為省重點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別獲批碩士學位授權點和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經過近40年的建設與發展,已成為培養面向全國,特別是東北地區電力工業急需的水處理技術與材料、水質檢測技術與儀器、能源開發與利用等方面高級人才的特色鮮明的學科。
一、優勢
師資隊伍素質精良,本學科共有成員31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6人,教授9人、副教授12人,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7人,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1人,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火力發電化學專家1人,吉林省百名科技領軍人才1人,市青年科技專家1人。是一支結構合理、能力突出、勇于創新的高水平學術隊伍。本學科已建立了較完善的研究生培養體系,具有較高的研究生培養水平。
科學研究成果豐富 學科圍繞水處理技術與材料、水質檢測技術與儀器、能源開發與利用,長期以來形成了4個穩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20項,累計科研經費434萬元。發表學術論文228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164余篇。獲省科技進步獎3項,其中,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授權發明專利15項。
科研條件雄厚,本學科擁有東北地區唯一的電站水處理技術與材料研究平臺;擁有東北地區高校唯一的電站工質(水、汽、油)及燃料分析測試中心;2009年水質分析與水處理技術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省級實踐教學示范中心,2011年電站水處理技術工程研究中心被評為省級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為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條件。
人才培養成效顯著,研究生培養質量高,近5年碩士研究生共發表論文280多篇,其中SCI、EI收錄80篇,學科現有省級精品課程1門,省優秀課程5門。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近5年,獲省級教學成果獎11項。
二、特色
行業特色:本學科是是東北地區唯一一所培養面向電力工業急需高級化學人才的高校。以電力工業節能減排、能源有效利用等為研究方向,為電力工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4個有特色的研究方向:電站水處理技術與材料、水質檢測技術與儀器、納米技術與工藝和生物化工與技術,科研經費較充足,實驗儀器、設備較先進,圖書資料充足、齊全。2007年應用化學專業被評為國家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
平臺特色:學科各研究方向均有相應的研究中心(實驗室),先進的實驗設備及科研手段,為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支撐。1990年代以來,取得了以基于高效纖維過濾技術(高效纖維過濾器獲得中、美、意、法等8個國家發明專利,獲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為代表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并廣泛應用于電力工業;以本學科科技成果為支撐的僅在吉林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注冊的高新技術企業就達20多家,累計創產值10余億元。
三、研究方向
1.水處理技術與材料本研究方向主要從事電力、石化、等行業生產過程中的水處理技術與材料方面的研究、開發工作。代表性課題方向:(1)水的過濾、吸附機理及高效過濾裝置的研究;(2)水的混凝機理研究及高效混凝劑的制備與應用;(3)高級氧化強化去除水中有機污染物技術研究;(4)改性高分子催化膜的制備與應用研究。
2.水質檢測技術與儀器本方向主要從事電力、石油化工、冶金等行業生產過程中化學分析及自動化技術的研究,以化學傳感技術為基礎,以微型計算機技術為開發平臺,研究化學復雜成分的自動化智能檢測,通過流動注射技術,微傳感技術以及適合于現場在線監測的間歇式測試技術的應用,提高化學分析的自動化管理與控制水平,把先進測試方法應用于生產過程,對延長熱力設備的使用壽命,提高設備的安全運行生產有著重要的作用。
3.納米技術與工藝本研究方向主要從事納米材料合成、表征與應用研究工作,代表性特色課題方向包括:(1)基于具有微-納結構的光子學薄膜的光學傳感技術;(2)用于生物標記的稀土摻雜上轉換熒光納米材料、高性能常余輝儲光材料;(3)過渡金屬簇合物納米晶用于催化研究。
4.生物化工與技術本研究方向擁有從靶標、疾病模型確立,藥物分子的合成、篩選、改性,到動物臨床前實驗的全套平臺,致力于研制及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藥物。重點開展與動脈粥樣硬化、癌癥、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相關的體內關鍵因子研究,以及相關藥物的生物合成和篩選研究。代表性課題方向包括:(1)降膽固醇活性化合物herboxidiene及其類似物的生物合成;(2)腫瘤血源轉移機制及相關藥物研究;(3)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重要活性蛋白質的功能及藥物篩選研究;(4)細胞分化發育中信號轉導及相關藥物研究;(5)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提取及功能研究。
環境工程二級學科
東北電力大學2001年創建環境工程本科專業,2006年獲環境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環境工程專業現有專任教師24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0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7人,已形成年齡結構合理、研究方向穩定的學科隊伍。
環境工程專業實驗室具備一定規模,設有水污染控制工程、惡臭污染控制工程、固廢處理處置工程、環境仿真與控制、環境化學、環境微生物、環境監測、煙氣脫硫與除塵、水處理工藝與設備等9個專業實驗室,可利用實驗室面積1353.51平方米,實驗教學儀器1465臺(件),價值987.72萬元,較好地滿足教學科研的需要。
近5年,承擔國家級項目3項、省部級科研課題15項、橫向科研項目3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2項;累計發表學術論文181余篇,其中被EI、ISTP檢索論文49篇;獲批發明專利17項。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
1.廢水治理與回用技術本研究方向(1)研究化學預氧化中水回用于火力發電廠鍋爐冷卻水、補充水技術,開發先進高效的廢水處理與回用工藝;(2)采用生化二級出水作為原水,開發以膜分離技術為主的廢水深度處理回用技術,重點研究微濾(MF)、超濾(UF)、納濾(NF)、反滲透(RO)全膜水處理工藝;(3)廢水生物脫氮除磷技術開發與應用,重點針對高濃度氨氮廢水的水質特點,深入開展同步生物脫氮除磷機理研究,研制新型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與設備;(4)開展油頁巖煉油發電廢水處理技術研究,為開發吉林省豐富的油頁巖資源提供技術支撐。
2.有毒有害氣體治理技術本方向已具有有毒有害氣體污染防治技術開發與應用的能力。特色:(1)生物法去除有毒有害工業惡臭氣體,研究纖維球填料的生物填料塔脫臭性能,通過上述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性研究,確定了對生物脫臭的可行性及生物載體上菌群的分布規律。(2)燃煤電廠鍋爐流化床內石灰石脫除H2S,研究開發硫、氮混合氣體的一體化,兩段處理設備。(3)氣化爐內鈣基脫硫劑硫化反應,煤氣化過程中單顆粒吸收劑脫硫反應模型等;油頁巖干餾殘渣與煙煤混合燃燒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這些研究為化工、電力企業及其他工業部門的有毒有害氣體污染控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工程應用技術基礎。
3.環境監測技術本研究方向綜合了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光學、傳感技術、計算機數據采集與處理等學科知識,是交叉性多學科的邊緣科學。本研究方向主要從事電力、石化、醫藥、環保、輕工等領域的實驗室及在線實時檢測儀器的研究與開發。(1)在線水質分析與檢測技術。進行在線氮磷檢測儀表的研制,監控工業排水中氮磷的含量;建立環境化學監測方法。開發水體中復雜化學成分的自動分析檢測系統,提高分析監測的自動化管理與控制水平。(2)動態多組份氣體檢測技術。開發排放大氣中的復雜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檢測方法和檢測設備,制備具有應快、靈敏度高的Cl2、SO2、NO2、含磷毒氣等傳感器的敏感材料。建立工業惡臭氣體的快速分析檢測技術,監測工業氣體中硫化氫、氨氣、甲硫醇、乙硫醇等惡臭氣體的濃度。(3)電化學分析測試技術。研究電化學腐蝕機理,建立電化學在線監測技術;研究生物活性物質的電化學性質及電催化機理研究。
4.固體廢物綜合開發利用本方向主要特色表現為:(1)火電廠粉煤灰綜合利用技術。采用粉煤灰制備陶粒、水泥等,可用于水處理行業,建筑行業。粉煤灰中提取微珠、碳、鐵、鋁等礦物質和金屬,既回收重金屬資源,又避免了對環境的污染。(2)開發油頁巖煉油、半焦發電及灰渣綜合利用技術,采用灰渣制備吸附劑,用于去除水中重金屬。采用油頁巖灰渣制備陶粒,作為化工、水處理中的材料。(3)廚余垃圾減量化與資源化技術。在廚余垃圾的發酵過程中提取乳酸,合成聚乳酸生產可降解塑料;采用厭氧、好氧堆肥技術進行垃圾減量化研究,開發了多套固體廢物資源化設備。(4)固體廢塑料的資源化。本研究將開發廢塑料直接連續催化熱解過程,使用流態化技術,調查復配催化劑對催化熱解產物的影響,使廢塑料的回收再利用產生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目前,全國具有電力環境保護特色的環境工程專業只有3所院校,而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經過多年的建設,本學科已建成基礎扎實、體系完善、規模適中、質量優良的教學研究型專業。本學科環境工程專業目前已具有明顯的特色優勢,學科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個別學科方向省內領先、國內知名。在具有相對優勢和特色的研究領域與方向上已形成多個研究團隊,注重產學研合作,已承接了各類環保工程和環境影響評價項目,為吉林省地方建設和經濟發展服務做出了一定的貢獻。